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将陆续刊出维也纳大学朱嘉明新书《中国改革的歧路》中第三篇《中国国情的八个关键问题》的内容

还有广东省的一些体制创新也很值得注意,其中包括:从深圳开始的民间组织无主管设立改革,现在已经在广东全省实施,人们普遍认为,这为推进社会建设走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值得庆幸的是,十八大明确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针,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中国经济增速走出下行区间

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遗憾的是,2003年中共中央这个决定的执行情况并不好,其后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开倒车的现象。第二,制定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重点改革的方案设计。针对这种情况,2003年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若干重要领域进一步推进改革。建立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改革最核心的一条是要建立和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财税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等也都应当放到重要地位南方日报:改革是当前中国社会各界的共识。

例如,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情况有了改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五是要实现司法公正和加强合规性监管。有两个突破口可以选择:一是设立宪法法院,纠正和惩处所有违背宪法的现象和行为。

否则,最终的改革方案,或难免为既得利益所挟持。时至今日,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瘦身、放权、让利。只有落实宪法、做实人大、鼓励社会参与,才能形成突破既得利益屏障的合力。早在1996年高西庆就撰文指出,要放弃如此巨大的权力,对一个从计划经济脱胎的体系而言,无疑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

应该说,这些改革目标与方法直击问题本质,在千头百绪的改革任务中抓住了牛鼻子,也点燃了民众对重启改革的期盼之情。方向既明,关键在行动。

中国经济增速走出下行区间

改革的推进,必须依赖体制和机制的力量,才具有可持续性。第三,直接向最高决策层报告。这个笼子只能是法律的笼子。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第二,广泛吸纳具有改革理念和专业才干的各界精英。依赖各个部委来制定改革方案,存在与虎谋皮的可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副总理认为,如果说30年前改革解决的是意识形态问题,那么现在就是利益问题,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在步入深水区的当下,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可以预见,最高决策层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势必遭遇官僚体系的阻挠。只有组建利益相对独立的专业团队,才能设计出好的改革方案

中国经济增速走出下行区间

作为专制极权主义制度下衍生出来的城乡(区域)矛盾和种族矛盾,则往往引不起同等的重视。相对于贫富差距巨大且存在大面积贫穷的专制极权国家,不患贫现象在大多数宪政国家已得到圆满解决,并趋于消解。

只要此点做到了,则最大的社会转型矛盾也即消于无形,最大层面的社会生态也就成熟了。鉴于这些内容既有历史继承性,也有改革开放后的现实创新性,所以有必要对其含义和类别重新进行定位。受此影响,将有更多的民族地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做为转型过程中最大焦点之一的城乡平权问题,本身逻辑就是要消解城市人群的既得利益,同时补齐农村人口的历史性利益缺失。这种矛盾涉及面广人众,存在利益交叉重合,所以也最容易在官民矛盾之中的一极---普通民众中引起争议并引发内部矛盾,甚至是现实冲突。二、种族矛盾做为官民、城乡矛盾之外的种族矛盾,同样决定着社会转型的成败得失。

2、理性对待分离运动未来的边疆分离趋势看来似乎不可避免,这在长期热衷于大一统政治的人们看来当然难以接受。做出选择,仅在于迟与早,长痛与短痛之间。

从这一角度看,与历史王朝往往仅限于文化同化和政治归绥的目的明显不同,于是就带有了极强的殖民色彩。如果再看到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摧残和环境破坏,则使这种充满着血腥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成为将各边疆民族推向民族分离这一现实的无形推手。

一是要认清其历史成因。因此,在社会实践已将面临深入细节的关键时期,必须具备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直面现实难题,对转型过程中的适时手段和变革内容进行阶段性化分和适时调整,方可未雨绸缪,并在实践中有条不紊地落实和实施。

例如近年来关于户籍改革的争论,特别是近期关于外来人员在所在城市异地高考问题上引发的内部冲突,就表明了这一点。二战时的纳粹德国,即是范例。但事实如此,所以必须直面,且需从三方面进行考量。再则这些付出事实上也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午餐,而是被输出方视为一种前期成本投入,并最终要得到更大收益的不对等交换行为。

受此之惠,这部份相较更底层的三农人群距离权力更近的非农人群,也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在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型过程中,当前仍存在三个必须直面的社会矛盾,也类同于在过去长时间中为人熟知的三大差别。

众所周知,在专制集团长期奉行与民为敌,唯我独尊治民理念的同时,它也拉拢和利用了同在城市和重要经济产业如工业、商业、金融、外贸等非农领域中的诸多群体,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将之视为体制的组成部份,而赋于所谓主人的名号,以作为国家机器的中层基础。当进入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之后,因为存在横向比较的条件和鉴别优劣的可能,所以在任何一个开放的社会中,都已无法再仅以不患贫的物质条件作为社会稳定的唯一基石。

反观现实,不但民族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甚至在本民族内部,也无法实现基本的人权平等这一社会最低指标,又何来科学合理的理念来处理好民族事务?看来,专制主义暴虐无知的顽固本性,天然地阻碍了民族关系的和谐之路。当前的三大社会矛盾,首要的是人尽皆知的官民矛盾,然后是城乡矛盾,再有就是种族矛盾。

虽然其中多数同样难以参选政治,但这种制度安排本身,无疑充分体现了特权制度下的身份尊卑之别。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不患贫,患不均的价值追求,可见公平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当这一行为在专制下成为毫无目的和计划的乱采乱伐和疯狂劫略时,则其掠夺性质也就更加突出。所以在消解社会三大矛盾之时,一定要认清高居其上的专制主义毒瘤。

来源: 共识网 进入专题: 社会转型 。在认清了国家的动态概念和国家存在的目的后,看淡那些与民生和尊严甚远、抽象而朦胧、且毫无法律效力和现实意义的所谓历史边界和帝国荣光,回归现实,直面现实,与各民族友善和睦相处,才能培养良好的民族关系。

事实上,只要国家的建立是为其国民的利益服务,则值得维护。三、走出魅形后极权主义时代的文明反祖现象,将一个将要走向现代文明的农业社会再次拖回到类奴隶制状态,其暴虐性自不待言。

领土的大小并不与国民的尊严和幸福成正比,且往往越是处于无限扩张过程中的国家,因为越需要高度的社会动员和权力整合能力,而越容易走向专制主义统治,也越容易为少数复辟者所利用。从历史经验可知,迟痛不如早痛,长痛不如短痛,早从善举,则专制早亡,社会早善,而早得社会各阶层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共赢。